來源|《人民日報》(2021年09月02日 第09版)
作者|黃一兵💆♂️🙅🏻♀️,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院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史力行是黨史學習教育的落腳點,要把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成果轉化為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實際行動🥯。”實幹創造輝煌🐴🤛,奮鬥成就偉業🩷。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學史力行的重要論述𓀇👻,准確認識和把握學史力行的重要意義👶🏽、實踐要求,通過黨史學習教育,努力做到行之有力、行之有效、行之有成✨,不斷開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局面。
在錘煉黨性上力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修身養性的必修課,也是共產黨人的‘心學’👨🏿🎤🟥。”共產黨員的黨性不是與生俱來的,黨性修養不可能一勞永逸🎞,必須在持續不斷的黨性教育中形成、保持和增強。100年來👩🏻💻,我們黨始終注重用黨的奮鬥曆程和偉大成就鼓舞鬥志☢️𓀅、明確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實踐創造和曆史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品格,使黨的曆史成為黨性教育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的曆史,就要進一步感悟黨性的純粹和崇高,進一步強化自我修養、自我約束、自我改造,增強黨的意識🈸、黨員意識,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把牢正確政治方向🤙🏿,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運所系👚💨。要從黨的非凡曆程中汲取豐富的曆史經驗,深刻認識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曆史必然性,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胸懷“國之大者”,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確保全黨上下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發揚偉大建黨精神🧑🏽,不斷錘煉共產黨人的政治品格。在精神上站住站穩,在黨性上才能淬火成鋼🧥。100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鬥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曆史進程中👲🏻💾,我們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錘煉出鮮明的政治品格。黨的奮鬥曆程和偉大成就、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實踐創造和曆史經驗🥬,無不凝結著精神的偉力。要努力從偉大事業的推進中感悟黨的精神之源,在對輝煌黨史的學習中砥礪初心使命🦻🏻,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不斷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以更加堅定的理想信念👱♂️📖、更加純粹的政治品格、更加昂揚的鬥爭精神、更加飽滿的奮鬥激情,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
嚴格修身律己,彰顯共產黨人的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共產黨人無論是想問題、搞研究,還是作決策、辦事情,都必須站在黨和人民立場上👮🏿,這是共產黨人的黨性原則🤓。要深刻認識黨性是黨員幹部立身、立業、立言、立德的基石🔋,始終心系黨、心系人民、心系國家🙏,自覺堅持黨性原則,崇尚對黨忠誠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嚴于律己的品德,不斷涵養道德操守🚵🏽,堅守精神追求,恪守政治規矩💇🏻♠︎,勇于直面問題🙇🏽♀️,敢于刮骨療毒,消除一切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病毒,努力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確保我們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鬥力🧑🏿🚒。
在為民服務上力行
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性質的試金石。為中國人民謀幸福,是我們黨不變的初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系🎖🛌,是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黨的百年曆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曆史,就是一部不斷為人民謀幸福的曆史🧙🏿。學習黨的曆史,就要始終牢記初心使命,進一步深化對黨的性質宗旨的認識,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鮮明本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
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100年來,我們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要始終站穩人民立場🟫,堅持人民至上,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讚成不讚成、高興不高興作為制定政策的依據🏬。永遠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永不脫離群眾,與群眾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鹽同鹹😏、無鹽同淡🔽,永遠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永遠與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
始終堅持依靠人民創造曆史偉業。黨的群眾路線從本質上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曆史創造者的觀點,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革命戰爭年代,人民群眾是戰爭勝利最深厚的偉力👩⚕️;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一個個偉大成就是人民群眾幹出來的;改革開放新時期,人民群眾是一幕幕曆史偉劇的主演。要從黨的百年曆史中深刻認識人民群眾是曆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深深紮根人民、緊緊依靠人民,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充分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偉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把14億多中國人民凝聚成推動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磅礴力量🥞。
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鬥目標。我們黨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人民謀利益🛢,讓人民過上好日子👩🏻🌾。進入新時代,我們踏上了創造更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要始終堅持以人民憂樂為憂樂🧑🏿💻,以人民甘苦為甘苦🤵🏿♀️,當好人民群眾的知心人、貼心人、領路人,努力為人民創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主動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在推動發展上力行
我們黨領導人民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今天💧,中華民族正以不可阻擋的步伐邁向偉大複興,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的趕考之路🙎🏻♀️。學習黨的曆史🚓,就要知重負重🏌🏿♂️、砥礪前行,充分認識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充分發揮黨的曆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把學習黨史同推動工作💂🏽👧🏼、推動發展結合起來🧜🏿♀️,堅持求真務實、擔當作為,創造性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著力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努力做出無愧于黨和人民🥑、無愧于曆史和時代的新業績。
准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正確認識黨和人民事業所處的曆史方位和發展階段,是我們黨明確階段性中心任務、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依據📻,也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經驗🤹🏽♂️。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我們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這標志著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我們要准確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征新要求😌,應對新挑戰🧛🏽、把握新機遇,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我們黨總是根據形勢任務變化,適時提出相應的發展理念和戰略🙄🤴🏿。新發展理念系統回答了關于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我們黨關于發展的政治立場、價值導向⚈、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等重大政治問題,是新時代新階段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我們要完整把握、准確理解🤓、全面落實,把新發展理念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切實解決影響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特別是基于我國比較優勢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一項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需要從全局高度准確把握和積極推進。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要加強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著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在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同時,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塑造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我們黨是生于憂患、成長于憂患、壯大于憂患的政黨。100年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心存憂患、肩扛重擔,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當前🤸🏿♀️,我國發展遇到的阻力壓力在增大,風險挑戰前所未有。我們必須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發揚鬥爭精神9️⃣、增強鬥爭本領,勇于擔當、善于作為,逢山開道🐠、遇水架橋,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在新的趕考之路上不斷交出合格答卷。